Evolution
蝙蝠主要比鸟类年轻太多了,年轻接近一亿岁,演化潜力还没挖掘出来,蝙蝠的路绝对不好走,顺利的话再来个五千万年能达到翼龙的飞行效率就不错了,鸟类也挺难走的,困扰鸟类大型化的是恐龙总目的祖征,后肢直立行走反而成障碍了,羽翼也需要进一步优化,俩物种都不好修复
蝙蝠飞行时超高代谢产生的热量在变大后有没有办法解决?
鸟大了腿也得大,但是起飞以后腿就成死重了,有点两头堵[doge]
鸟比蝙蝠早出现接近一亿年,生态位已经被占了
< 并非,鸟类在夜晚几乎没有竞争力,夜晚生态位完全就是蝙蝠的,但他们仍然没有鸟大
我支持@发癫Nemo 的栖息方式假说,但我觉得还是留给蝙蝠的时间太少了,以及可驱动变大的食物资源不足。鸟类升空前有非鸟恐龙来做漫长的铺垫,优化时间就bug相对较少,蝙蝠升空的时候生态位已经塞进一堆鸟了,把路给堵死了,没那么多食物来大型化了,但凡食物足够多都能大起来但果蝠狐蝠类长期食素,又不改早期的倒挂bug就制约了上限。需要有一群地栖性强的肉食/杂食蝙蝠从传统洞栖演化为崖栖,但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怎么做到变大,高海拔气候条件不行太冷,又演化回小型冬眠的类群去了,低海拔又被鸟类压着打。当然臣妾有一计[doge],我们不如开局热带亚热带,一边落地食虫,一边掏量大的类似生态位的崖壁鸟窝,先从蛋开始,然后是雏鸟,幼鸟,最后伏击成鸟,先搞雨燕,金丝燕,大了去屠海雀和鸥,日拱一卒,最终完成大型化,成为地面猎手,就像《未来狂想曲》的死神蝙蝠那样,则我大翼手目王朝指日可待![滑稽]而且弹射起飞不用考虑后肢肌肉重量比鸟类更有优势增大。[呲牙]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AMTSz2EEe/
阑尾就是消化硬茬的,人吃软的,阑尾退化了
【鬼谷说】兔形目:喜马拉雅造就的“不合理”生物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XM411w7VM/
哺乳动物选择恒温得到了什么,又失去了什么,先说结论,得到了全地形,全天候的活动呢,
咱们一切的生理活动,诸如干饭和色色都要靠酶来调节,而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在32~40度左右,最高体温恒定在这个范围就可以,不必像变温动物那样做,任何事都需要看环境温度的脸色,你看鳄鱼蛇蜥蜴之类的冷血动物,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晒太阳,体温晒上去了才有力气去干别的事
哺乳动物失去了能量自由,有保持体温恒定,本质上类似于烧柴火,所以恒温动物的能耗是同体型,变温动物的5~20倍,换句话说,我们得吃20倍的食物,
而变温动物则没有这样的能量焦虑,例如蛇,它们饱餐一顿,甚至可以扛两月半之久,相比而言,恒温动物就得不停的吃吃吃
变温动物的交配行为都是由基因控制的,激素驱使,只要过了发情七马上进入贤者模式,不会再交配,恒温动物的神经系统也往比变温动物更加高级,所以体温恒定也是地球霸主的标配
体温恒定的另外一个好处,就是,它让鸟类和哺乳动物获得了抵抗真菌的能力,真菌活跃的最佳温度是20~30度,而恒温动物的体温,基本上恒定在32~40度,所以真菌在恒温动物身上很难掀起什么大风浪,只能在皮肤表面做做文章
现在有一种观点就认为,哺乳动物能够统治地球,很有可能就是有了真菌的帮忙,6500万年前,天降陨石,恐龙灭绝生态位就空出来了,剩下有资格争一争的,就是恒温的哺乳类和变温的爬行类,而彼时陨石掀起的尘埃覆盖全球,导致地球常年见不到太阳,温度降低,真菌就繁荣了,于是它们和哺乳类一起,对爬行类嘎嘎乱杀真菌负责,乱杀哺乳类负责嘎嘎,也就是说,哺乳动物属于是捡着漏了
第一只有性繁殖生物诞生时,它是从哪找来的异性?
根据演化学的假说,一开始并没有两性的差别,只是交换遗传物质。只是在交换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环境的差异选择导致了性别的分化。而且生物界中其实不止有两种性别,有些物种甚至有十几个性别的
爬行是怎么分化出来的?爬行过渡到鸟类这种高恒温在哪里迈出这一步的
- 我的想法是,现代爬行动物大多非恒温,但恐龙时代的大多数应该是恒温或半恒温的——不是现代爬行动物选择了恒温,而是半恒温和恒温的爬行类灭绝了,或者是进化成了其他的类型,比如鸟。陨石灾难之后显然是消耗少传代快的小动物更容易恢复,而恒温/半恒温爬行类消耗太大,在贫瘠时期优势不如变温的爬行类,更比不上幼崽成活率更高的哺乳类,或者是能够快速迁徙的鸟。所以最终剩下活到现在的是恒温的哺乳类,恒温的鸟和变温的爬行类。
- 恐龙百分百是恒温动物好吧,小恐龙还好大恐龙几十上百吨,用火烤十个小时都不一定烤得透指望晒太阳提升体温那不是找死吗?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RcTWzsEWR/
大体型进化路线是因为捕猎者与被捕猎者生存军备竞赛产生的
在环境发生剧变时首先灭绝的就是大体型的物种
大体型先灭绝的原因是环境剧变,食物不足导致的,但是你不是大体型在大灭绝之前很和其他竞争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GhLdzeE6E/
当克拉肯统治地球:真实存在的远古巨型鱿鱼们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GhLdzeE6E/
奧陶紀
有理论认为,三叶虫在奥陶纪的衰退,可能就与头足类的过度捕食有关
头足类 > 螺旋形的外壳 > 4.45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灾变,当时冰川的扩张导致了海平面下降和水温降低 > 魚類。头足类不得不做出符合低位置的改变,于是他们演化出了一个全新的分支,菊石亚纲 > 灭绝事件 > 菊石亚纲 巨大化 >
当菊食与烧类在白垩纪末期竞逐体型巅峰之际 > 白垩纪末期 灭绝事件
【鬼谷闲谈】鳄鱼:鳄生最苦求不得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vJ411y7LM/
【鬼谷说】扁形动物:躺不平 何以平天下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HT4y1r7KP/
恐龙灭绝后是巨蛇的时代?什么环境促使蛇类演化出了毒液?【恐龙时代】 #番外篇03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cVNmeMEWs/
首先,学过古生物就知道了,为什么生物大爆发之前没有发现相对应的化石,是因为大爆发时代才出现了硬体化石,而埃迪卡拉动物群,澄江动物群等大型软体化石动物群以及铸模化石的发现,已经说明了古生物演化不是一朝一夕的!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GG411k7jD/
虽然精细的年龄存在一定的争议,但是不管是哪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都已经给出了相对的答案
地球的歷史約有46億年(約46億歲),科學家將其劃分為幾個主要地質時代,以下是簡要概述:
- 冥古宙(Hadean Eon,46億-40億年前)
- 地球形成初期,表面充滿熔岩,環境極端,無穩定地殼。
- 隕石撞擊頻繁,可能有早期海洋形成,但無確鑿證據顯示生命存在。
- 太古宙(Archean Eon,40億-25億年前)
- 地殼開始穩定,早期大陸形成。
- 出現最早的單細胞生命(如細菌),可能是嗜極微生物,生活在極端環境中。
- 大氣主要由甲烷、二氧化碳和氮氣組成,無氧氣。
- 元古宙(Proterozoic Eon,25億-5.4億年前)
- 氧氣開始積累(大氧化事件,約24億年前),由光合作用細菌(如藍藻)產生。
- 出現簡單多細胞生物,如藻類。
- 超大陸形成與分裂,地質活動活躍。
- 顯生宙(Phanerozoic Eon,5.4億年前至今)
- 古生代(Paleozoic Era,5.4億-2.5億年前):
-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,出現多樣化的多細胞生物,如三葉蟲。
- 魚類、兩棲動物、爬行動物相繼出現,陸地植物開始繁盛。
- 結束於二疊紀大滅絕,約90%物種滅絕。
- 中生代(Mesozoic Era,2.5億-6600萬年前):
- 恐龍主宰陸地,哺乳動物和鳥類開始出現。
- 開花植物繁盛,超大陸盤古大陸分裂。
- 結束於白堊紀大滅絕(隕石撞擊等原因),恐龍滅絕。
- 新生代(Cenozoic Era,6600萬年前至今):
- 哺乳動物崛起,靈長類和早期人類出現。
- 氣候變化和冰期塑造現代地貌。
- 人類(智人)約30萬年前出現,文明快速發展。
- 古生代(Paleozoic Era,5.4億-2.5億年前):
埃迪卡拉動物群(Ediacaran Biota)
- 時代:屬於前寒武紀(Precambrian)的埃迪卡拉期(Ediacaran Period),約為6.35億至5.41億年前(元古宙晚期)。
- 特點:這是最早的多細胞動物群之一,化石主要發現於澳洲埃迪卡拉丘陵等地,包含軟體生物如迪金森蟲(Dickinsonia)等,形態多為葉狀、盤狀或管狀,無硬體骨骼。
澄江動物群(Chengjiang Biota)
- 時代:屬於顯生宙(Phanerozoic Eon)的寒武紀(Cambrian Period),約為5.2億年前(寒武紀早期)。
- 特點:發現於中國雲南澄江,屬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代表,化石保存極其精細,包含早期脊索動物(如云南蟲)、節肢動物和多種無脊椎動物,展示了生物多樣性的快速爆發。
奧陶紀(Ordovician Period) 是顯生宙(Phanerozoic Eon)中古生代(Paleozoic Era)的第二個紀,約為4.85億至4.43億年前,持續約4200萬年。以下是奧陶紀的簡要介紹:
主要特點
- 生物演化:
- 海洋生物多樣化:奧陶紀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的生物多樣性持續擴展期。海洋中出現大量新物種,包括:
- 無脊椎動物:三葉蟲、腕足動物、筆石(graptolites)、頭足類(如直角石)繁盛。
- 珊瑚和海綿:早期珊瑚礁開始形成,促進海洋生態系統複雜化。
- 早期魚類:出現無頜魚類(如盾皮魚),是最早的脊椎動物。
- 陸地生物:陸地上幾乎無高等生物,但可能有簡單的菌類和藻類開始定殖。
- 海洋生物多樣化:奧陶紀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的生物多樣性持續擴展期。海洋中出現大量新物種,包括:
- 地質與環境:
- 大陸分佈:當時地球主要大陸為岡瓦納大陸(包括南美、非洲、澳洲等),位於南半球,其他較小大陸如勞倫大陸(北美)和波羅的大陸(歐洲)位於赤道附近。
- 氣候:早期氣候溫暖,海洋廣泛覆蓋大陸架,後期逐漸變冷,導致冰期(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可能原因)。
- 海平面:海平面較高,淺海環境有利於海洋生物繁盛。
- 重大事件:
- 奧陶紀輻射(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):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,物種數量快速增長,奠定了古生代海洋生態基礎。
- 奧陶紀末大滅絕:約4.43億年前,地球發生第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,可能由於氣候變冷、冰期導致海平面下降和氧氣含量變化,約85%的海洋物種滅絕。
與埃迪卡拉和澄江動物群的聯繫
- 埃迪卡拉動物群(前寒武紀,6.35億-5.41億年前):屬於元古宙,代表早期多細胞生物,形態簡單,無硬體骨骼。
- 澄江動物群(寒武紀,約5.2億年前):屬於顯生宙寒武紀早期,展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多樣性,包含早期脊索動物等。
- 奧陶紀:在寒武紀之後,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擴展,海洋生態系統更複雜,出現了更先進的無脊椎動物和早期脊椎動物。
地球生命起源假说:化学起源论与宇宙胚种论
古人类的进化路线大致是 南方古猿>能人>匠人>直立人>智人。随着研究和新化石的发现,智人是否是直立人的直系后代还有争论。但目前说能人是古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太大问题。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YQNqehEuY/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